close


        雖然癲癇發作的病人,一般都青年期或之前就有了,但有1/4 的病人是65歲以後,才開始他們生平第一次的發作;另外癲癇症病患,有1/4是老年人(>60歲)。因此癲癇症是中風及癡呆以外,老年人最常見且重要的神經疾患,由於他的發作是間歇性無法預料,因此值得特別注意。他沒確實的診斷方法,主要是根據醫師的警覺性及經驗,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有癲癇症的人數,佔全人口的百分比越來越高,但他們常被忽略。

 


        據統計65歲以後,每十萬個老年人,每年有134人開始出現癲癇症,隨著年齡增高此數值也升高。然而老年人的癲癇發作,常被疏忽沒診斷出來,因此實際的數值,也許比估計出來的,高兩三倍。老年人有癲癇症,他們的死亡率,比同年齡的人高出二到三倍,因為他們比年輕人容易受傷,萬一跌倒容易骨折,萬一肺炎也不容易治癒。

 


        腦中風、退化性腦病變、腦瘤及腦外傷是已知老年期癲癇症的主因,然而仍有近半數的病人,他們確切的病因查不出來。在查得出病因的老年期開始的癲癇症,腦中風佔其中的50-75%,一般在中風後3-12個月內開始出現,有些是好幾年後才發生。退化性腦病變如阿茲海默症,他們產生癲癇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十倍,退化性腦病變佔查得出病因的老年期癲癇症的10-20%

 


        以上所提的是老年期癲癇症的主要病因,如果是急性症狀性癲癇發作,則它們的病因又不一樣,常見的病因是代謝性疾病,電解質不平衡,病菌感染,和酒精戒斷。另外老年人對藥物似乎比較敏感,一些精神病用藥,抗憂鬱的藥、抗生素、利尿劑、氣喘病用藥(theophylline)、巴金森用藥(levodopa)、止痛藥(tramadol)、甚至保健食品(銀杏),都可能引起癲癇發作,病因除掉發作就好了。另外急性中風、腦外傷、腦部感染也可能引起暫時性的癲癇發作,有些後來自己好了,有些變成慢性的癲癇症。

 


        老年期的癲癇發作比其他年齡層難以診斷,因為病人常有癡呆症、失語症、中風,口齒不清難以詳述他們的感覺;另外他們常有肢體癱瘓,旁人看不見典型的抽動;再加上照顧他們的人,不可能長時間陪伴在旁,就算有發作也常沒人知道。複雜性局部發作是最常見的發作,常用神智不清、眼神呆滯、沒有反應、短暫失神、或一時糊塗來表現。

 


        癲癇重積狀態發生的比率是其他年齡層的兩倍,它可以是抽搐性或非抽搐性(Convulsive or 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抽搐性重積狀態容易辨認,不容易被忽略,至於非抽搐性重積狀態,在老年期比其他年齡層,發生比率較高,且容易被疏忽,它常以神智不清、精神錯亂、嗜睡、昏迷來表現,有一項研究發現,從症狀開始到被診斷出來,平均約需五天左右。有一項針對236位昏迷,而無明顯癲癇發作的病人所作的腦波研究,結果發現其中8%的人,有非抽搐性癲癇重積狀態。

 


        有些陣發性的疾病,在老年人相當常見,容易被誤認為是癲癇發作,在診斷時需列入考慮,如暈厥、暫時性腦缺血、暫時性失憶症、倒下性發作、精神性假性癲癇發作、譫妄
症、及某些睡眠障礙。

 


        據統計老年期的癲癇發作,從發生到被診斷出來,一般會隔一年半之久,一方面因為他們的表現比較不典型,一方面因為要考慮的鑑別診斷相當多,同時病人常同時有許多疾病,有些人是獨居,或覺得病情不嚴重,不想打擾家人,這些因素都會延遲正確的診斷。

 


        可靠的病史,發作時如果有人看到,同時能詳細描述發作的情形,這些資訊比許多檢查還寶貴,可惜常無法取得。該注意的是發作的前驅症狀、行為,發作時是否臉色蒼白、
發紺、尿失禁、咬到舌頭、有什麼動作,事後是否會迷糊、嗜睡、癱瘓、言語困難,它們的時間有多久,這些最好能問清楚。病人所有的用藥,最近藥物是否有改,身體有什麼疾病,尤其過去腦子有過什麼毛病,做過什麼處理都應問清楚。

 


        對老年人來說,平常的腦波幫助有限,隨著年紀增加,約40%的病人會有不正常的腦波;而且有癲癇症的老年人,在一般的腦波檢查,記錄到不正常放電的機率並不高,當然腦波沒記錄到不正常放電,並不表示病人沒癲癇症。不過在非抽搐性癲癇重積狀態時,腦波檢查有很大的幫助。

 


        所有老年期才開始的癲癇發作,都應做神經影像的檢查,
磁共振造影(MRI)是標準的檢查,查出病因的準確度比電腦斷層高。隨著年齡增加,一些非特異的發現,如輕微腦萎縮或腦室旁的亮點,出現的比率越來越高,它們一般與癲癇發作,沒明確的因果關係,不宜隨便下結論。

 


        治療的目標是讓病人不再有癲癇發作,沒有藥物副作用,維持正常生活,改進生活品質。抗癲癇藥是治療的重心,
盡可能副作用少,用藥次數少,容易調整藥量,不產生交互作用,藥價合理不增加健保的負擔。用藥的原則是少量開始,再慢慢增加藥量,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對老年人來說,抗癲癇藥的選擇特別麻煩,因病人常有許多毛病,併用許多藥。許多老一點,第一線抗癲癇的藥,都容易跟其他藥物交互作用,對心智有抑制,或產生骨質疏鬆症等,對老年人來說比較不適當。新一點第二線的藥,一般來說副作用較少,比較不會交互作用,但價格比第一線藥高數十倍,對健保是很大的負擔。選擇哪種藥,醫師必須根據病人狀況,作綜合的考量。

 


        雖然有一些針對老年癲癇用藥所作的研究報告,但因病人數目少,追蹤的時期短,所以到目前為止,對老年癲癇病患,到底哪種藥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少,還沒有共識。個人的經驗,當第一線藥不適合用,需用第二線時,levetiracetam似乎是不錯的選擇;它對神智的影響不大,且有時低劑量就可發揮不錯的效果。當然詳細情形因人而異,不見得每個人都能適應。

 


        對一般人來說,第一次的癲癇發作若無誘發因素,不須立刻用藥;但對老年人來說,如果神經影像上已有病變(例如多次中風、腦瘤、腦外傷、或腦部開過刀等),最好還是用。一方面因為年齡大,癲癇本來就容易復發,另一方面,萬一癲癇發作老人容易有併發症。

 

 

(作者為長庚醫院 腦功能暨癲癇科 宋崇元醫師,本文刊登於長庚醫訊 10011月號 『癲癇的全方位治療』專刊。宋醫師現已退休)

 

 

 

arrow
arrow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