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癲癇症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杜德偉-天真』是我耳熟能詳的歌曲,輕快與抒情的曲風,讓人不自覺的放鬆了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音樂,如流行樂、古典樂、輕音樂或節奏舞曲,能舒緩心情甚至能連結個人過往的經驗與情感。大腦如何感受、處理音樂,一直是神經科學很夯的話題;音樂如何影響癲癇患者更是個有趣卻複雜且未知的領域。早在1937年,文獻記載了極少部分病人聽音樂會誘發癲癇發作;而在2010年論文敘述音樂可治療癲癇,改善認知功能與減少癲癇樣波。


        音樂有主觀的喜好因素,也有客觀的音質、旋律等條件。為何音樂對於癲癇患者大腦有如此雙重影響,目前為止仍沒有明確的科學解釋。至今的醫學還是無法解釋許多大腦奧妙的表現。


音樂誘發癲癇

           「餳簫咽窮巷,沈沈止復吹。小時聞此聲,心神輒爲癡。」這是節錄清代詩人龔自珍的作品『冬日小病寄家書作』。「予每聞斜日中簫聲則病,莫喻其故,附記於此。」這位大詩人,在黃昏時分,一聽到簫聲就會生病,這是中國文學史上記錄因為聽到特定聲音而生病的敘述。西洋文學中,莎士比亞著作『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景中也提到,有些人聽到蘇格蘭風笛音樂會尿失禁。依現今醫學的推估,可能指的就是現代音樂誘發癲癇。雖然16世紀就有記載此現象,直到20世紀才有人定義此為『音樂癲癇』。

  
        音樂癲癇是一種罕見的單純或複雜型局部癲癇,預估盛行率為每10,000,000人口中有一位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是28歲;約略55%是女性,而且多數病人都熱愛音樂。會誘發出癲癇的音樂類型非常多元也因人而異,可依音樂種類分類(古典、宗教、爵士、音樂喜劇),依樂器(鋼琴、管風琴、小提琴、大提琴),依情感(愉快、傷心、愛情),或依作曲家分類(貝多芬、華格納Wagner)。除了聆聽音樂會誘發出癲癇外,有些時候歌唱、彈奏音樂也會癲癇發作。音樂會誘發出癲癇的因素除了音樂本質如音調、音高、節奏之外,越來越強調音樂賦予的情感感受,特別是愛情,是音樂誘發癲癇的重要元素。

   
        有趣的是,當音樂刺激一旦消失,尚在預兆階段的病人可能就可以避免癲癇發作。大多數音樂癲癇發作源自於右側大腦顳葉,這正是大腦感受與處理音樂的功能區,卻也有一部分病人癲癇發作源自於左側大腦或非顳葉區。


        音樂誘發癲癇的治療與一般患者相同,抗癲癇藥物控制、癲癇手術病兆切除、或給予電刺激神經調控;更重要的是避免音樂的刺激。聆聽音樂對於正常人而言是種休閒愉快的享受,但對於音樂癲癇患者卻多了幾分壓力。


音樂治療癲癇

  
        音樂潛在的治療效果多數運用在大腦與認知科學,有研究指出,大學生聆聽莫札特K448鋼琴奏鳴曲10分鐘,能夠立即改善時間空間推理能力,這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不僅正常人,甚至帕金森氏病、老年性失智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患者都能因為聆聽音樂而有認知功能的益處;而動物實驗小老鼠的迷宮測試也可觀察到相同莫札特效應。

  
        音樂可以治療癲癇,其實是高雄醫學大學所發表的論文研究,其中指出小兒癲癇患者聆聽莫札特K448奏鳴曲8分鐘,81%的病人能減少33%發作間期的癲癇樣波;經過6個月的音樂治療,73%的病人能減少50%以上的癲癇發作頻率。神奇的是,其他研究發現昏迷與癲癇重積症的病人經過音樂治療,也有相同減少癲癇樣波的效果。基礎研究提出莫札特效應是直接透過大腦皮質細胞反應,也有其他論述是透過增加大腦多巴胺的結果。


        音樂會誘發也可治療癲癇,這樣雙重的影響是種令人著迷卻原因不明的現象。音樂癲癇被記載的很早,但被報導的很少,極可能是醫師和病人都忽略了音樂對癲癇的影響。我們應當提高意識來提高診斷率。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言

       
        癲癇症在神經內科是很常見的疾病。與腦中風等疾病不同的是,他會無預期發生,而且有時毫髮無傷、有時卻只要一次就出現嚴重後遺症,這使得患者的求學、社交、家庭方面出現極大不確定性,也因為主客觀因素(自己害怕、家人擔心)而常常無法和大家一起運動、旅遊。


        然而癲癇患者由於無法正常從事休閒活動,又容易導致被標籤化;有時家庭旅遊或同學邀約出國,又瞻前顧後不敢出門,最後連帶影響人際關係。這樣心情會比較好嗎?對身體真的比較好嗎?


        雖然休閒、運動、旅遊三大部分談起來範圍很廣,但我仍嚐試在本文討論我認為癲癇朋友可以(應該)從事的活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裨益。本篇先討論休閒與旅遊。

 

休閒活動


休閒活動可以讓人放鬆心情、甚至增強腦力


        休閒這名詞聽來有點籠統。我的意思其實是泛指興趣與嗜好。舉凡下棋、玩牌;或讀書、念經;或彈琴、寫作;或看電影、聽音樂、、凡是能讓人陶冶性情、心境平和都算是好的休閒活動。許多癲癇朋友容易有緊張焦慮的特質、或是因害怕發作而足不出戶、生活無重心,殊不知這也會加重癲癇發作的機率。所以我都勸患者要培養一些興趣,只要能讓人心情愉悅、投入其中,在醫學上比喻來說,就是「讓自律神經穩定」,自然能夠減少癲癇。


        醫學上研究指出,特定頻率曲調的音樂可以促進睡眠品質,而莫札特的古典樂也有小規模研究顯示對減少癲癇有益。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休閒娛樂。


        其次,許多癲癇朋友常常抱怨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這一方面當然可能跟病情嚴重度有關、或是藥物的副作用,但許多時候未嘗不是因為缺少動腦的機會。所以像下棋、學習樂器,甚至每天報紙副刊隨手可得的「數獨」遊戲等,都可以嘗試,連帶訓練腦部功能喔!


選擇電玩須當心,不能沉迷


        至於現在很多休閒活動都已經電子化,比方說電視遊樂器、手機會平板上的電玩等等,這些可以玩嗎?我個人是持肯定態度,但是要提醒各位,一定要設定時間,讓腦部與眼睛能夠休息,不能忘我的一直玩下去;因為太沉迷於電玩的聲光效果,反而會誘發癲癇,除此之外也會有視力變差、或變成『低頭族』出現肩頸痠痛、手指肌腱炎。


        更特別的是有一類癲癇稱為『反射式癲癇』,是只有在被特定事物(如特定頻率的聲音或光線、食物、音樂、電玩等等)誘發時才會出現癲癇。例如麻將癲癇,就是打麻將會誘發癲癇,此時就應避免打麻將(包括麻將電玩);如果是音樂癲癇,就應該慎選聆聽的音樂類型。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診間,常常有病患對於第一次發作癲癇後要不要吃藥這件事感到疑惑。目前對於反覆非誘發性發作的癲癇病患(發作兩次以上)來說,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是大家的共識。根據世界癲癇聯盟(ILAE)對癲癇症(epilepsy)的操作型定義,除了沒有明顯誘發因子的反覆癲癇發作外(二次須間隔24小時以上),只要明確的被診斷為某種癲癇症候群,或是首次癲癇發作但復發機會高(10年內復發的機會大於60%)的病患,都可以被定義為癲癇症,並需考慮接受治療;但對於首次發作癲癇的病患來說,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至今仍有爭議。

 

根據美國神經學會及美國癲癇醫學會在2015年出版的指引,第一次癲癇發作的病患是否需要治療,醫師會考量以下因素作為判斷依據:

  • 癲癇復發機率的高低

根據統合分析的結果,首次癲癇發作後,癲癇再復發的比率為21-45%,且大部份集中在首次發作後的兩年內。其中有幾項因素會增加復發的機會:

1.        曾有腦部受損的病史(如:中風、明顯腦外傷、中樞神經感染) 2.55倍

2.        腦波有癲癇樣放電 2.16倍

3.        腦部影像檢查中發現有可能會造成癲癇的異常病灶 2.44倍

4.        夜眠時的癲癇發作 2.1倍

  • 首次發作後立即使用抗癲癇藥物的成效

若首次發作之後立刻開始治療,短期可減少約三成的再復發機會;但是以長期(指三年以上)來看,再復發的機會與第二次發作後再開始服藥治療的病患相近。而且立即使用藥物對病患的生活品質、認知功能或造成受傷的機率並沒有明確好處。

  • 抗癲癇藥物對個人造成的副作用

           服用抗癲癇藥物所發生的副作用比率為7%-31%,因人而異,且大多數屬輕微副作用。

  • 病患的生活與工作是否會因復發造成極大影響

 

結論

        對於首次癲癇發作的病患,是否需要立即接受治療需要針對「個別情況」去考量,包括發作型態、腦波是否有癲癇樣放電、腦部影像、藥物的副作用、癲癇再發作是否會對病患的工作及心理造成巨大影響等等,須考量的部份很多且因人而異。建議最好先經由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評估後,再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


張俊偉醫師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癲癇發作的治療,當然應該用藥物治療為第一優先,但如果藥物沒有辦法控制時,怎麼辦?

  


        首先必須考慮是否癲癇藥物種類的使用是正確的,譬如癲通對於顳葉癲癇較有效,而帝拔癲則對全身型發作較有效,還有有些病人故意偷偷少吃或不吃藥物,也會引起發作。

 


        第二,如果市面上已有藥物仍無法控制,則可以考慮加入新藥物臨床試驗。

 


        第三,如果還是無法控制,則應考慮轉診到較大醫學中心的癲癇中心,尋求手術治療的可能性。

 

 

手術前的檢查

 


        手術前必須先作一系列的檢查,找出癲癇病灶區,首先必須先作影像檢查,譬如MRI或CT,以便瞭解腦內是不是有腫瘤或病變,接著作一般性腦波檢查及24小時腦波及錄影監測檢查,瞭解癲癇發作的情形,並深查癲癇發作病灶在哪裏,必要時必須在腦內植入硬腦膜下電極片或腦深部電極,直接記錄到腦裏面癲癇波的情形,進而更精確的定位出癲癇病灶,以便作切除手術。

 


        此外,核子醫學檢查,譬如SPECT或PET,還有腦磁圖以及神經心理測驗也可以作為輔助檢查,找出病灶區。




癲癇手術

 


       手術治療的原則方法有三。(一)切除性手術,切除癲癇病灶。(二)分隔手術,包括胼胝體切開術以及多處軟腦膜下橫切術(Multiple Sub-pial trans-section,簡稱MST)。(三)神經調控手術,目前臨床首先證實有效的方法為迷走神經刺激術(Vagus nerve stimulation),此外腦深部刺激術以及癲癇皮質刺激術也逐漸被應用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以下就針對上述三類方法,各取一個具有代表性,且具臨床已證實有效的方法,作一說明。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腦部是由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所組成,這些神經元控制我們身體的各種行為和記憶,它們相互的連結是用電來傳導,腦波(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就是用許多電極貼在頭皮上,可以記錄腦部正常或不正常的電位。腦波檢查可以幫助診斷癲癇,同時也可以做為診斷其他疾病的輔助工具。而數位影像腦波監測(Digital video EEG long term monitoring)則是在做腦波時同步記錄病患的影像,主要是為了要確定發作時,腦波的變化及發作時病患身體活動的改變是否符合,可用於分辨癲癇發作型態、或癲癇手術前精確定位、甚至區分一些動作障礙與睡眠障礙疾病。

 


        這項檢查需要在有攝影機的房間內操作,雖然大部份的數位影像腦波監測需要住院檢查,但醫師也可以根據病患的臨床症狀及其他因素而選擇門診檢查。

 


        接受住院檢查的病患須住院三天,24小時日夜由監錄系統記錄。病人影像由病床前上方安置的攝影機錄影記錄,與腦波的放電情形可立即同步呈現於電腦監錄系統的螢幕上。醫療團隊醫師們藉由錄影帶重覆的放映,了解腦波變化,並同步觀察患者發作的狀態。住院錄影期間,為誘發癲癇發作,病患常須熬夜或做一些靜態但須腦力的活動如拼圖、打電玩等;而醫師也常會適當地減少癲癇藥物。在減藥過程中,病患可能會有較大的發作或發作次數較頻繁,所以錄影期間一定要有家屬陪伴,非必要病患勿下床,且兩側床欄務必要拉起,以預防癲癇發作病患跌倒
甚至受傷。

 

圖:數位影像腦波監測  醫師在電腦前觀察病患腦波

 

數位腦波監測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 腦功能暨癲癇科 林秀娜醫師,本文刊於長庚醫訊)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5
歲的陳先生自2年前因頭部外傷引起癲癇發作,開始使用『癲能停』(dilantin,學名為phenytoin)睡前3顆以控制癲癇發作。這次陳先生是因跌倒以致腦出血被送到急診,在急診室的抽血報告顯示癲能停濃度竟高達60毫克/(以本院為例,正常療效濃度約為10-20毫克/)。在醫師詢問下,家屬表示抗癲癇藥物平日都是病患自行服用,跌倒當天誤以為癲癇又發作,才又多吃了癲能停3粒,沒想到導致藥物過量。

 


        這則案例彰顯了病患與家屬對於「抗癲癇藥物的用藥安全」的認識是極為重要的。不像心絞痛發作時緊急服用『救心』(NTG)可以立即緩解心絞痛,抗癲癇藥物是用來預防癲癇發作的,所以平常就要規則服藥以維持穩定的血中濃度,不能夠在癲癇發作時才服藥。因為多數抗癲癇藥物的血中療效範圍狹窄,不按照藥囑規則吃藥的後果是容易因藥物濃度不足而使癲癇難以控制,或因藥物濃度過高引起藥物中毒。

 


        以癲能停為例,藥物劑量的增加與血中濃度上升並非線性比例。當趨近療效範圍時,往往增加一點劑量,血中濃度即上升許多,甚至會過量,所以不能擅自增加藥量,且藥物過量時也會誘使癲癇發作。當此藥濃度高達30-40毫克/升時,可能會造成頭暈、噁心嘔吐、四肢無力而跌倒;而濃度到達50-60毫克/升時,更可能引發癲癇發作,甚至心搏過慢而致命。因此規則服藥以維持適當血中濃度是很重要的,也可避免醫師在不知「因服藥不規則造成血中濃度不夠引發癲癇」的情況下,再次增加藥量,埋下日後藥物過量原因。

 


        很多病患都知道規則服藥的重要性,但是就是會忘記吃藥,特別是年紀大又有過中風者,往往因記憶力變差而導致用藥錯誤。而「該吃藥時,常忘記吃藥;隔日想起來,趕快多吃一些」,也是常犯的錯誤觀念。一般忘記服藥之後補服藥物是有規則的:對於血中有效濃度狹窄的藥品而言,若忘記服藥,一旦想起來,應儘快補服;不過,若已接近下一次給藥時間時,譬如一天服藥23次的抗癲癇藥物,若距離下一次給藥時間4小時以內,則不必補服,也就是應儘量避免「短時間內有雙倍藥量進入體內」。不過假如常有忘記服用藥物的情形,應於下次回診時如實告訴醫師,試著改善用藥習慣,或調整藥物種類與劑型。

 


        針對患者容易忘記服藥的情況,可以請家屬協助按時給藥,或與工作及日常生活習慣做結合,甚至以鬧鐘設定提醒患者服藥。例如病患有晚上飯後散步習慣時,可養成習慣固定於散步前給藥。但不論作何種提示,記憶力差者應養成於給藥後立刻作給藥記錄,以避免重複用藥。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雖然癲癇發作的病人,一般都青年期或之前就有了,但有1/4 的病人是65歲以後,才開始他們生平第一次的發作;另外癲癇症病患,有1/4是老年人(>60歲)。因此癲癇症是中風及癡呆以外,老年人最常見且重要的神經疾患,由於他的發作是間歇性無法預料,因此值得特別注意。他沒確實的診斷方法,主要是根據醫師的警覺性及經驗,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有癲癇症的人數,佔全人口的百分比越來越高,但他們常被忽略。

 


        據統計65歲以後,每十萬個老年人,每年有134人開始出現癲癇症,隨著年齡增高此數值也升高。然而老年人的癲癇發作,常被疏忽沒診斷出來,因此實際的數值,也許比估計出來的,高兩三倍。老年人有癲癇症,他們的死亡率,比同年齡的人高出二到三倍,因為他們比年輕人容易受傷,萬一跌倒容易骨折,萬一肺炎也不容易治癒。

 


        腦中風、退化性腦病變、腦瘤及腦外傷是已知老年期癲癇症的主因,然而仍有近半數的病人,他們確切的病因查不出來。在查得出病因的老年期開始的癲癇症,腦中風佔其中的50-75%,一般在中風後3-12個月內開始出現,有些是好幾年後才發生。退化性腦病變如阿茲海默症,他們產生癲癇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十倍,退化性腦病變佔查得出病因的老年期癲癇症的10-20%

 


        以上所提的是老年期癲癇症的主要病因,如果是急性症狀性癲癇發作,則它們的病因又不一樣,常見的病因是代謝性疾病,電解質不平衡,病菌感染,和酒精戒斷。另外老年人對藥物似乎比較敏感,一些精神病用藥,抗憂鬱的藥、抗生素、利尿劑、氣喘病用藥(theophylline)、巴金森用藥(levodopa)、止痛藥(tramadol)、甚至保健食品(銀杏),都可能引起癲癇發作,病因除掉發作就好了。另外急性中風、腦外傷、腦部感染也可能引起暫時性的癲癇發作,有些後來自己好了,有些變成慢性的癲癇症。

 


        老年期的癲癇發作比其他年齡層難以診斷,因為病人常有癡呆症、失語症、中風,口齒不清難以詳述他們的感覺;另外他們常有肢體癱瘓,旁人看不見典型的抽動;再加上照顧他們的人,不可能長時間陪伴在旁,就算有發作也常沒人知道。複雜性局部發作是最常見的發作,常用神智不清、眼神呆滯、沒有反應、短暫失神、或一時糊塗來表現。

 


        癲癇重積狀態發生的比率是其他年齡層的兩倍,它可以是抽搐性或非抽搐性(Convulsive or 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抽搐性重積狀態容易辨認,不容易被忽略,至於非抽搐性重積狀態,在老年期比其他年齡層,發生比率較高,且容易被疏忽,它常以神智不清、精神錯亂、嗜睡、昏迷來表現,有一項研究發現,從症狀開始到被診斷出來,平均約需五天左右。有一項針對236位昏迷,而無明顯癲癇發作的病人所作的腦波研究,結果發現其中8%的人,有非抽搐性癲癇重積狀態。

 


        有些陣發性的疾病,在老年人相當常見,容易被誤認為是癲癇發作,在診斷時需列入考慮,如暈厥、暫時性腦缺血、暫時性失憶症、倒下性發作、精神性假性癲癇發作、譫妄
症、及某些睡眠障礙。

 


        據統計老年期的癲癇發作,從發生到被診斷出來,一般會隔一年半之久,一方面因為他們的表現比較不典型,一方面因為要考慮的鑑別診斷相當多,同時病人常同時有許多疾病,有些人是獨居,或覺得病情不嚴重,不想打擾家人,這些因素都會延遲正確的診斷。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癲癇症,大家聽到這個診斷後,普遍第一個反應是:「我們家族都沒有這個病啊!我怎麼會生這種病呢?」而第二個常見的問題則是:「蝦米,這不是小孩子才會得的病嗎?先天的嗎!我都長這麼大了,竟然會癲癇發作。」首先,要破除大眾對這個疾病的迷思,第一,癲癇症遺傳的機率並不高,第二,各個年齡都有可能發生癲癇症。


        大家最不願或最害怕的,當屬懷孕時發生癲癇。懷孕與癲癇,併存發生的可能性很高,我將以二位臨床個案分享,以便大家了解。


(
個案一)


        35
歲女性,過去沒有癲癇病史,已育有一女,第一胎懷孕生產過程正常,小baby也很健康。過去曾經先後發生3次昏倒經驗,家屬和同事目擊她突然之間意識喪失,全身無力往後倒下,手腳有抽筋的動作。經過大家一陣手忙腳亂幫她緊急處理,數十分鐘後,逐漸恢復意識。


        先生陪她來看神經科門診,腦波檢查發現左側顳葉區有頻繁癲癇波,我向她說明疾病的成因與使用癲癇藥治療的必要性,以免往後發生更嚴重的癲癇。用藥治療控制1-2個月,已經沒有再發生癲癇,可是,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全家人都很擔心懷孕用藥的安全性,可是也知道不能不吃藥;如果懷孕時癲癇發作,孕婦及腹中的小孩都有危險啊!經過一番解釋溝通後,我們決定改變癲癇藥的種類,改為較不致畸胎,孕婦較適用的藥品,並添加足量的葉酸補充。

 

(個案二)


        34
歲女性,已育有一名健康女孩,第一胎懷孕生產過程也很正常,過去也沒有癲癇病史。她在家中連續2次癲癇發作,先生立即將她送醫,此時她腹中已懷有12周身孕。經由腦部核磁共振掃描,發現她的腦部靜脈栓塞,引起雙側大腦局部缺血併水腫現象,這應是造成癲癇發作的原因。住院後立即使用抗凝血劑與癲癇藥控制病情,癲癇次數減少,神經學功能也逐漸恢復。婦產科醫師仍建議留住胎兒,規律回診產檢,並且留意藥物副作用。往後半年多的門診追蹤,她與先生每次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我告知凝血劑藥量正常,腦波也沒問題,心中的大石又稍稍放下一點了。婦產科方面,產檢超音波顯示胎兒發育良好,胎位也很正常。終於,她自然產產下一名男嬰,雖然新生兒科醫師發現有心室中膈缺損,但這還需要觀察一年,有些缺損會自動閉合;除此之外,一切正常。


        由以上個案得知,不僅僅是本身曾有癲癇病史的女性,懷孕時可能發生癲癇;原本正常的女性也可能因為懷孕產生的併發症而誘發癲癇。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癲癇藥的歷史

 


        癲癇是很古老的疾病,但幾千年來人們對於癲癇一直束手無策,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開始有英國醫生使用溴化鉀治療癲癇。到了二十世紀初,德國醫生發現苯巴比妥可以有效治療癲癇,此藥物到現在仍在使用。一九三八年癲能停被發現,至今仍是最廣泛使用的抗癲癇藥物之一。接著醫學界於一九五三年發現癲通,一九七八年發現帝拔癲可用於治療癲癇。另外一些鎮靜劑如利福全,安定文,煩寧可用來治療急性或輔助治療慢性癲癇。以上的抗癲癇藥俗稱「老藥」。

 


        一九八零年代以後,各種新式抗癲癇藥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常用的包括赦癲易,樂命達,鎮頑癲,妥泰,概別癲,除癲達,優閒等等,這些藥物俗稱「新藥」。

 

 

老藥與新藥各有優缺點

 


        所謂的新藥並不一定代表藥效就比較好,而是廣泛而言副作用較少,且適用於某些平常藥物較難控制的特殊癲癇。老藥存在的價值除了較便宜外,醫師對於其使用方法、預估的效果皆有相當之經驗。此外,有些老藥有靜脈注射劑型,可以用於治療急性癲癇或癲癇重積狀態,並可隨時監測血中濃度,這是大部分新藥所欠缺的特點。而這麼多的新藥(包括現在仍有許多藥物正在如火如荼的研發中),也指出一個問題,沒有單一藥物能良好的控制所有型態癲癇,也就是每個藥都有其特長治療的癲癇種類,都有互補的價值,臨床醫師得針對每個病人的需求作最好的處方。

 


各種型態癲癇的用藥原則也不同

 


        抗癲癇藥物依據其藥理作用機轉可以分為鈉離子阻斷劑,丁氨基酪酸受體促進劑,鈣離子阻斷劑,谷氨酸鹽阻斷劑,突觸小泡拮抗劑,以及最新研發中的鉀離子阻斷劑等等。醫生會搭配不同作用機轉的抗癲癇藥以治療癲癇。此外癲癇主要可分作部分型癲癇與廣泛性癲癇兩大類,部分型癲癇的首選藥物包括癲通,癲能停,除癲達,優閒;而廣泛型癲癇的首選藥物則以帝拔癲,樂命達,妥泰為主。以上的分類太過專業,一般民眾難以了解,以下僅就常見數種抗癲癇藥主要針對的癲癇種類、可能的副作用、以及臨床適用的病人族群作簡單介紹。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庚癲癇中心」架構如圖一,其團隊成員有神經內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神經外科醫師、神經放射科醫師、核子醫學科醫師、神經心理師、腦波技術員、特別護理人員、臨床藥師與社工人員。另有「長庚癲癇病友會」與「長庚社服基金」協助,提供全方位癲癇病友服務。

 


        林口長庚癲癇科為提高癲癇疾病診斷率,進一步提升藥物治療與高科技癲癇治療之基礎,於復健大樓11G病房,建構「24小時數位影像腦波室」與「癲癇特別病床」。於100年3月擴增為5床,可同時為5位頑固型癲癇病人進行診治。長庚癲癇研究團隊,觀察紀錄「麻將癲癇」發作的臨床表徵,同步對照腦波放電情形及影像學的檢查,發現「麻將癲癇」的機轉及相關的腦部迴路,病灶源自於左側體感覺與語言感覺中樞的頂葉與顳葉。

 


        「長庚癲癇中心」除了可做癲癇症的精確診斷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後續多元化治療方案(如圖二)。主要為: 1.抗癲癇藥物治療:傳統、第二代、第三代藥物, 2.最新臨床試驗中(未上市)藥物治療, 3.傳統外科治療:顳葉與其他腦皮質切除、大腦半球切除或胼胝體切開術、軟膜下皮質多切術、γ刀手術, 4.高科技癲癇治療:深層腦部刺激術、癲癇病灶刺激術、迷走神經刺激術。

 


        「長庚癲癇病友會」每年舉辦2次大型病友會(圖三),提供癲癇照護基本知識,開闢病友與醫師溝通園地。同時進行「幫癲癇朋友找工作」,以「個案輔導」方式積極協助病友,由政府與民間管道尋求就業機會。輔導參加「身障考試」,今年有2位病友考上公務人員特考。透過病友之間座談分享,了解患者所面臨到的挫折,分享成功經驗;轉化病友在社會家庭的負向角色,成為能自力更生的自然人。日後將結合企業團體的力量與資源,以長庚癲癇中心為後盾,輔導病友們找到適合的工作、建立自信與改善生活品質。

 


        據統計,全台每年在癲癇的照顧及治療上,總計要花費250億元的社會成本。「長庚社服基金」自100年1月至102年12月為期三年,總共編列7680萬元,補助經濟困難病友,接受「高科技癲癇治療」,預計至少有102位病友受惠。

 


        我們「長庚癲癇中心」用心照顧病人,藉由不斷的學習,以團隊的力量,向我們的目標穩步前進,使癲癇病友回到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位的健康狀況。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