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診間,常常有病患對於第一次發作癲癇後要不要吃藥這件事感到疑惑。目前對於反覆非誘發性發作的癲癇病患(發作兩次以上)來說,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是大家的共識。根據世界癲癇聯盟(ILAE)對癲癇症(epilepsy)的操作型定義,除了沒有明顯誘發因子的反覆癲癇發作外(二次須間隔24小時以上),只要明確的被診斷為某種癲癇症候群,或是首次癲癇發作但復發機會高(10年內復發的機會大於60%)的病患,都可以被定義為癲癇症,並需考慮接受治療;但對於首次發作癲癇的病患來說,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至今仍有爭議。

 

根據美國神經學會及美國癲癇醫學會在2015年出版的指引,第一次癲癇發作的病患是否需要治療,醫師會考量以下因素作為判斷依據:

  • 癲癇復發機率的高低

根據統合分析的結果,首次癲癇發作後,癲癇再復發的比率為21-45%,且大部份集中在首次發作後的兩年內。其中有幾項因素會增加復發的機會:

1.        曾有腦部受損的病史(如:中風、明顯腦外傷、中樞神經感染) 2.55倍

2.        腦波有癲癇樣放電 2.16倍

3.        腦部影像檢查中發現有可能會造成癲癇的異常病灶 2.44倍

4.        夜眠時的癲癇發作 2.1倍

  • 首次發作後立即使用抗癲癇藥物的成效

若首次發作之後立刻開始治療,短期可減少約三成的再復發機會;但是以長期(指三年以上)來看,再復發的機會與第二次發作後再開始服藥治療的病患相近。而且立即使用藥物對病患的生活品質、認知功能或造成受傷的機率並沒有明確好處。

  • 抗癲癇藥物對個人造成的副作用

           服用抗癲癇藥物所發生的副作用比率為7%-31%,因人而異,且大多數屬輕微副作用。

  • 病患的生活與工作是否會因復發造成極大影響

 

結論

        對於首次癲癇發作的病患,是否需要立即接受治療需要針對「個別情況」去考量,包括發作型態、腦波是否有癲癇樣放電、腦部影像、藥物的副作用、癲癇再發作是否會對病患的工作及心理造成巨大影響等等,須考量的部份很多且因人而異。建議最好先經由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評估後,再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


張俊偉醫師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2年,雖然癲癇症又有輕微復發,我再次回到台北長庚醫院,請腦神經內科醫師吳禹利檢查,每走入診間,吳醫師都會主動關心我的病況,並安排腦波檢查,追蹤我腦部放電的情況並配合藥物控制。真要感謝吳醫師讓我癲癇發作的機率降至最低。此外,我也忘不了之前幫我開刀的長庚腦神經外科醫師張承能及協助牙床矯正手術的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謝謝你們!


        5歲時,我因腦膜炎引發頑性癲癇症,至今,早已忘了做過多少次腦波檢查,原本期待能靠藥物控制病情,但效果不彰,十幾年來的歲月,無論中、西醫,都對我的病況束手無策。


        由於長期的抽搐,造成牙床咬合不正,顏面部份受損,父母決定帶我到長庚看顱顏門診,有次看診時,我又不由自主的發作了,陳醫師便幫我找另外兩位腦神經內、外科醫師一起會診。


        感謝這三位醫師對我照顧有加,每當我到門診,三位醫師總會時刻關心我身體的狀況,讓我在自怨自艾後的瞬間,找到該有的自信。在三位醫師攜手合作下,經過牙床、腦部的開刀手術後,我的腦子及面子總算漸漸有了起色,讓我終於看到撥雲見日的藍天與暖陽。


原文連結: [聯合報]   健康你我他/對抗癲癇十幾年 3醫給了我暖陽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旦確診癲癇,治療千萬不能拖。林口長庚腦神經內科系主任吳禹利說,門診就有一名25歲年輕男性,雖然從小發病,卻因為拖到較晚才開始接受治療,導致抗癲癇藥物也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演變成「頑固型癲癇」,一次睡覺中突然發作,一個起身,不小心跌倒,頭部整個栽入垃圾桶中,套住塑膠袋竟不幸窒息死亡。

         癲癇是可以治癒的!吳禹利強調,國內目前約有14萬名癲癇患者,只要乖乖服藥2至3年,高達7成的病患都可以治癒,最怕延誤治療,結果變成頑固型癲癇,偏偏現有癲癇患者中,3成都是頑固型癲癇。

         吳禹利說,只要使用2種以上抗癲癇藥物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叫頑固型癲癇,臨床常見,不少人在癲癇發作後導致意外受傷的案例,像有38歲男性在廚房備料時發作,手伸入油鍋造成嚴重燙傷;也曾有過年僅18歲的男孩子去海水浴場戲水,游泳時發作,所幸當時有家人在旁,不然恐會發生無法挽回的遺憾。

         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理事長陳瑞珍說,還有不少年紀稍長才發作的患者,普遍第一反應便是質疑「這不是小孩子才會得的病嗎?」,懷疑自己都長這麼大了,怎麼會有癲癇,事實上,癲癇症遺傳機率並不高,有家族史病患僅約9%,且各個年齡都有可能發生。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台灣癲癇盛行率約0.6%,推估14萬人飽受疾病困擾,台灣癲癇之友協會表示,除了疾病汙名化,癲癇患者會因藥物副作用而皮膚潰爛、昏沉、骨頭鈣質不足,以致服藥順從性低。醫師表示,日前新一代癲癇藥物已獲健保給付,大幅降低副作用,讓患者獲得更好控制。

        林口長庚腦神經內科系主任吳禹利表示,癲癇是腦細胞過度放電,發作時,全身抽搐、咬緊牙關、口吐白沫,或局部癲癇發作會手腳無法控制抽動等,引發原因包括外傷、腦炎、中風等腦結構受到損傷。

        36歲的癲癇患者張小姐,國中時期就曾昏倒,起初以為是課業壓力大,到了高中,昏倒頻率增加,且全身抽搐,送醫後確診為癲癇,但因沒有按時接受治療,曾在打工時、癲癇發作遭雇主解職,甚至上班途中突然發作而摔倒,嘴唇縫了六針,才決心接受治療,在醫師評估下,使用正確藥物,控制良好。

        吳禹利說,癲癇換患者接受治療,只要不發作,和一般人一樣擁有正常生活,目前雖有20多種藥物可選擇,但三種主要藥物會造成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全身皮膚潰爛等,其他藥物也可能出現昏沉、反應慢、掉髮、體重異常增加或減輕、鈣質不足等副作用,這些副作用會讓患者服藥順從性低。

        根據103年健保署資料,若癲癇患者在診斷「發作」第一年內無法有效控制,則達到疾病成功控制比率只有60%,如果發作第四年仍無法掌控症狀,達到疾病控制的比率僅剩下10%,及早控制為疾病改善的關鍵因素。

        吳禹利說,今年6月1日健保給付新一代抗癲癇藥物,與其他藥物的作用機轉不同,不但可有效降低發作頻率,且副作用低,提高患者服藥意願,疾病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原始連結:癲癇越早控制 發作率越低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日報  報導╱黃子倫

        據統計全台約有14萬名癲癇患者,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禹利表示,癲癇是先天性或後天因素如腦瘤、撞擊等造成的腦部疾病,當腦部受刺激就易有意識障礙、抽搐、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日常活動如聽抒情音樂、看電視或打電動都可能誘發,嚴重恐危及生命,新式口服藥已納入健保,每天服1碇可有效降低5成發作率。


       吳禹利醫師表示,癲癇非兒童或老年人專利,成人也可能發作,由於發作時恐導致意識喪失,常有癲癇患者因此跌倒損傷,或不慎窒息死亡,目前癲癇的診斷主要以血液檢查、神經檢查、腦波檢查、電腦斷層攝影等幫助確診,再進一步使用藥物治療,但傳統藥物如鈉離子阻斷劑會全面阻斷神經傳導活性,間接導致憂鬱、疲倦、記憶力差等副作用,加上服藥劑量高,導致用藥順從度低,而新一代的抗癲癇藥物(perampanel)大幅降低副作用且治療效果佳,目前已納健保給付。 

 

 

【先了解】


大發作易昏厥


        癲癇發作時可略分大發作、小發作兩種型態,大發作時患者會失去意識、全身抽搐、肢體僵硬、雙眼上吊、咬緊牙關、口吐白沫等,甚至會大小便失禁,每次發作時間約2~3分鐘,吳禹利醫師說,曾有個案職業是廚師因此遭油鍋燙傷,或是剛好如廁從馬桶上摔落撞斷門牙等狀況。 

小發作損神經


        小發作時不會失去意識,或許僅短暫喪失意識數秒鐘,但伴隨手腳或臉部出現無法控制的抽動,也可能有臉與肢體發麻、噁心心悸、不自主的眨眼、抿嘴等神經失調現象,另外還會有亂跑亂叫、情緒激動,甚至有攻擊性等類似精神疾病的行為,端看發作時腦部受影響的部位而定。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癲癇有可能痊癒!癲癇發作時所伴隨的全身性痙攣、抽搐,以及意識障礙、昏厥等症狀,更是讓患者飽受身心煎熬。不過,神經內科醫師表示,癲癇其實是有可能痊癒的,只要妥善按照醫囑,按時服藥、回診,在藥物的良好控制下,若3年未曾發病則可逐漸停藥,並將其視為癲癇痊癒者!


        現年36歲的張女士,自國中時期就曾發生昏倒的情況,起初以為是課業壓力所致,不以為然;在高中時期昏倒頻率增加,且伴隨有全身抽搐的症狀,送醫後確診罹患癲癇,但當時未正視自己的疾病並接受治療。出社會後於速食店打工時,卻因癲癇發作而遭雇主解職;更曾於上班途中發病,臉部撞擊地面造成嘴唇撕裂傷,縫了6針,身心飽受煎熬。

每160人有1人!14萬人飽受癲癇所苦

        台灣癲癇之友協會陳瑞珍理事長表示,據臨床統計,在台灣癲癇盛行率約有0.6%,以人口數推估,全台共計約有高達14萬患者受癲癇疾病所苦,亦即為每160個人中就有1人為癲癇患者。 

        這些癲癇患者除了身體因疾病而備受煎熬外,在心理上也會承受許多壓力。特別是,絕大數人在不了解何謂「癲癇」症狀時,往往在錯誤認知下,將患者歸納為精神病患,導致癲癇患者在社會上、工作上會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情況時有所聞。

癲癇≠精神疾病 腦細胞過度放電釀禍

        陳瑞珍理事長強調,癲癇與精神疾病毫無關連。事實上,癲癇是一種先天或後天因素引起的腦部疾病,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過度放電所致。且依放電位置的差異,也會造成不同的臨床表現症狀。但一般仍以抽搐或短暫意識喪失為主,其中最常見的幾種情況如下:

【全身癲癇發作(俗稱大發作)】:

僵直陣攣型發作:

最典型的型態。患者會失去意識、全身抽搐、肢體僵硬、雙眼上吊、咬緊牙關、口吐白沫、臉色發紺、甚至會大小便失禁等現象。

【局部癲癇發作(俗稱小發作)】:

單純性局部癲癇發作:

        不會失去意識,可能只是手腳或臉部出現無法控制抽動、或是用臉或肢體麻、講不出話來表現;有些則會有噁心、心悸、畏寒、全身起雞皮疙瘩等自律神經失調現象;有些則會出現亂跑亂叫、情緒激動或有攻擊性等類似精神疾病的行為。端看腦部影響不同部位,而有各種表現。

複雜性局部癲癇發作:

        會失去意識數秒至數分鐘,可能發呆而停下手邊動作,亦可能出現一些不由自主的行為,像眨眼、抿嘴、咀嚼、吞嚥,或是手腳不自主拉衣服抓東西等;有些則會喃喃自語,或像夢遊一樣到處遊走,但發作後完全不知道自己發生何事;嚴重者也可能續發為全面性大發作。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甘嘉雯/桃園報導】2010.02.26

  打麻將會誘發癲癇?林口長庚醫院接獲一特殊案例,五十歲中年男子打麻將時發病,醫院未遇過類似案例,特別請人和該病患在醫院打麻將,結果男子熬夜到第二天果然病發,證實打麻將造成腦部使用過度,確實會誘發癲癇。

  長庚神經癲癇科主任吳禹利表示,打麻將是複雜的腦部運動,且是高度集中的思考,用腦量約九成以上。年輕人打麻將,腦部會開始習慣高度使用狀態,打了十幾年,如果一直讓腦部經常如此,就容易發病了。

  醫院對病患打麻將會誘發癲癇保持存疑,為了證實,請醫護人員和病患打麻將。第一天病患沒有異樣,熬夜到第二天,病患腦部嚴重活動,此時他也病發。

  長庚癲癇研究團隊觀察紀錄「麻將癲癇」發作的臨床表徵,同步對照腦波放電情形及影像學的檢查,發現「麻將癲癇」的機轉及相關的腦部迴路,病灶源自於左側體感覺與語言感覺中樞的頂葉與顳葉。

  醫師表示,癲癇症是大腦神經細胞不正常的放電,全世界約有五千萬人罹患此症。台灣的盛行率約為○.六%,估計有十三萬病患,大部分病患使用一或二種藥物即可有效治療。其他約有三○%的病患,無論使用何種藥物,皆無法控制。現今電子與生化科技日益精進,植入腦部的微電極與晶片,可以偵測腦癲癇發作與治療。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約有一成五癲癇患者,利用現有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癲癇。隨著科技進步,透過微電波刺激腦神經,可助患者重拾正常生活。      

        26歲蔣小姐一直是陽光女孩,在大學畢業前夕,她突然癲癇發作,除了全身抽搐、產生幻聽外,也常常失神性發作,會突然停止動作數秒鐘,就像動態畫面停格一般。

         就讀數學系的她邏輯能力佳,但發病時「根本看不懂課本」,甚至聽不懂別人說什麼,無法表達意思。後來根本經常「昏倒在家中」,因為不是發病,就是得休養,無法實現當老師的夢想。

        26歲謝小姐小學時發病,她說本來已經「習慣了」,沒想到3年前藥物開始沒效,她還出現過敏、落髮、手腳顫抖等副作用。

        長庚醫院癲癇中心主任吳禹利說,人腦跟電腦類似,癲癇發作就像是「當機」,要重新開機後才能恢復清醒,清醒時與一般人無異,諾貝爾、拿破崙、梵谷都是患有癲癇的名人。

        台灣約有14萬人罹患不同程度的癲癇,長庚醫院副院長李石增說,藥物治療癲癇是首選,但少數人藥物治療不佳,約有一成五患者,無法吃藥,又因病灶在大腦運動區,或左右兩側皆有病灶,傳統手術切除可能會影響行動或語言能力。

        吳禹利說,針對上述頑固型癲癇病患,可使用腦神經刺激術,利用微電波刺激腦神經,抑制不正常發電,有效控制癲癇發作。

         根據長庚5年來追蹤術後病人,發現二到三成病患,後續不再需要藥物及電波治療,甚至可將微電波發電器從身上移除。

        不過,腦神經刺激術費用高,依不同部位大約需要材料費46到94萬元,長庚醫院癲癇中心與社服基金推出為期3年的「高科技癲癇治療補助計畫」,共計有7680萬元,可全額或部分補助經濟困難患者,估計有102到200位病患可受惠。患者可掛長庚神經內科門診,接受安排轉介。

 小檔案/腦神經刺激術

        癲癇是大腦神經不正常放電所致,針對藥物無法控制的頑固型癲癇,可透過腦神經刺激術,將微電極與晶片植入腦部,控制癲癇發作。

        先以高階腦波訊號定位與分析、數位影像皮質腦波檢測及磁振造影等,確認放電部位後,在前胸皮下植入發電器,產生微電流,經由導線傳到腦部,提供刺激,抑制不正常放電。

        依能否事先偵測腦部不正常放電位置, 腦神經刺激術包括,深層腦部刺激術(前視丘核刺激術)、癲癇病灶刺激術,又分為腦皮質刺激術、海馬迴刺激術,以及迷走神經刺激術。

原始連結:電波刺激  讓癲癇患者重新開機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卅四歲的王先生八年前因車禍頭部受傷,引起癲癇症,會毫無預警地全身抽搐,接受藥物治療後,病情控制很穩定;但近兩年來,他只要聽到抒情歌曲,特別是王心凌的「月光」,旋律響起超過五秒,癲癇就會發作,被診斷為十分罕見的音樂性癲癇。

        收治該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主任吳禹利說,該名患者就診時表示,本來是王心凌的忠實歌迷,但最近來反而很害怕聽到她的情歌,因為只要聽到抒情旋律,情緒波動,癲癇就會發作,腦波檢查發現他聽時腦部細胞出現不正常放電。

        吳禹利說,國外以往曾發表過音樂性癲癇的案例,但國內十分少見,該名個案也是林口長庚收治的第一例音樂性癲癇案例。

        癲癇通常與遺傳與腦部外傷有關,一般受到刺激引發的誘發性癲癇可以分為三種型態。吳禹利說,第一種為原本就是癲癇的患者,之後又出現新型態的誘發性癲癇,王姓病患就屬於這一類;第二為非癲癇患者,但因某些誘因導致癲癇發作;第三類為誘發性的癲癇患者,幾年後轉變為沒有誘因也會突然發作。

        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連立明說,他並未聽過音樂性癲癇的案例,倒是曾收治過因為打麻將、打電動等用腦過度引發癲癇發作。

        吳禹利建議,癲癇患者要讓病情不再發作,除了要積極治療、規律生活、睡眠充足外,也要避免處於巨大壓力。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47歲的女性,從高中開始偏頭痛,一直使用止痛藥、感冒糖漿來緩解疼痛,但止痛藥用量愈用愈多,甚至每天不吃止痛藥就會全身不適,頭痛也持續發作,還因此失眠,不僅嚴重影響生活,也因情緒低落而無法工作。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偏頭痛是全球第三常見的疾病,也是造成失能的第七項常見原因。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王署君表示,國人頭痛主要有三大類,包含慢性每日頭痛合併藥物濫用、低腦壓頭痛、雷擊性頭痛等,其中又以慢性每日頭痛合併藥物濫用最常見,國內約有1%的民眾因藥物成癮而頭痛。

        「造成偏頭痛的藥物不是管制藥品,而是市面上常見的乙醯胺酚等普拿疼類感冒藥物」,王署君說,不少民眾認為只有安非他命等管制藥品會有成癮性,但其實過度依賴感冒藥物、止痛藥,也會造成藥物成癮,成癮後一旦沒有用藥控制就會偏頭痛。

        所謂慢性每日頭痛合併藥物濫用有明確的定義,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禹利表示,患者若長期服用止痛藥、感冒藥的習慣,且每個月超過15天以上出現偏頭痛等症狀,只要使用藥物後症狀又可緩解,就算是慢性藥物成癮造成的偏頭痛。

        王署君臨床觀察,慢性每日頭痛合併藥物濫用的患者多是40歲以上民眾,且不乏是因過量飲用感冒糖漿成癮所致,市售小瓶裝60c.c.的感冒糖漿,一瓶應該分3到6次喝;但不少人未按照規定劑量飲用,往往一次就喝掉一瓶,門診曾遇過有患者每天喝8瓶感冒糖漿,卻因液體無法隨身登機,導致無法出國案例。

        吳禹利說,止痛藥、感冒藥成分中除了含有乙醯胺酚,也常有咖啡因,不少民眾喝完後會有精神振奮感覺,如果不喝就會精神不振、慵懶無力,甚至把腦袋昏沉的這種感覺當成頭痛,反而重複使用這些成藥,因而成癮。

        王署君指出,針對慢性每日頭痛合併藥物濫用,目前已有不錯的藥物治療,九成患者可戒除成癮;吳禹利也建議,對於感冒藥成癮的患者,應先調整生活作息,避免工時過長、熬夜等,並與醫師討論設立循序漸進的戒斷目標,才能永久脫離偏頭痛的困擾。

(本文刊登於民國104年1月3日 聯合報)

文章標籤

CGMHepilep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